
皖中评评论员 王志顺
近年来,三八妇女节的节日名称历经变迁,从“女生节”“女神节”一路又回归到“妇女节”,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社会认知的大步迈进。当下的年轻人,以更成熟、更自信的姿态正视“妇女”称谓,主动拥抱妇女节。(3月5日《广东交通之声》)
曾几何时,“妇女”一词在部分语境下被误读为“已婚女性”甚至带有贬义色彩,而“女生节”“女神节”等称谓的兴起,似乎是对这一“传统偏见”的温柔反抗。然而,当商业力量将这些称谓包装成消费盛宴的噱头,女性的价值似乎又被重新定格在了外貌与消费能力之上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2025年的妇女节,我们看到了一场大规模的称谓“回归”——“妇女”二字重新被正视,这不仅是对节日原初意义的致敬,更是对女性身份“去标签化”的清醒认知。
正如兰州街头那块引人瞩目的电子大屏所言:“无需被冠以虚名,你本来就很美。”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体美的肯定,更是对“妇女”这一身份标签的祛魅。它提醒我们,女性的价值不应被任何外在的标签所定义,无论是“女神”的光环,还是“女生”的稚嫩,都无法全面概括女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。在这场称谓的“去标签化”运动中,年轻女性以更加成熟、自信的姿态,拥抱了“妇女”这一身份,展现了对自我身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。

妇女节称谓的变迁,也伴随着消费文化的深刻反思。在过去,“女神节”“女王节”等称谓的流行,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促销活动,将节日变成了消费主义的狂欢。然而,近年来,随着社会对性别平等议题的关注加深,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反思这种消费至上的节日庆祝方式。
2025年的妇女节,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。从插花、品茗到古法香牌手作,从公益志愿者活动到典型事迹报告会,节日的庆祝方式变得更加多元且富有内涵。这些活动不仅让女性在阅读、创作、分享中找到了自我价值,更在无形中传递了一种理念:女性的价值不在于消费多少,而在于能够创造多少,贡献多少。
这种消费文化的“反思”,不仅是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引导,更是对整个社会消费观念的纠偏。它鼓励女性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消费,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成长、家庭建设和社会贡献中,从而实现真正的“自我实现”。

3月5日,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首场“代表通道”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格西王姆接受媒体采访。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
妇女节称谓的回归,更是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。它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平等议题的日益重视,以及女性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。当“妇女”不再是一个被边缘化的标签,而是成为一个充满力量与荣耀的称谓时,我们看到了女性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活跃身影。
从各类“她力量大联盟”的成立,到全国各地女性主题展览、论坛的举办,妇女节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庆祝日范畴,成为一个展示女性风采、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平台。这些活动不仅让女性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尊重与认可,更激发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
在这场社会进步的“镜像”中,我们看到了个体与群体的共鸣。每一个女性的成长与奋斗,都是对“妇女”这一称谓的最好诠释。而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与变革,都离不开女性的参与和推动。因此,我们有理由相信,当“妇女”成为一个被全社会所尊重与敬仰的称谓时,性别平等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。
妇女节称谓的回归,是一场社会认知的“清醒之旅”。在这场旅途中,我们见证了女性的觉醒、消费文化的转型以及社会的进步。未来,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平等、包容、尊重女性的社会环境的到来。
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
投稿邮箱:zhufy@hf365.com,59454423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