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9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,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,要抢抓机遇,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,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,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。
当今世界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、总结历史经验,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确立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。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研课题,弄通“卡脖子”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,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。航天、探月、大飞机、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纷纷涌现,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,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步伐铿锵有力。新征程上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使命光荣、任务艰巨,要坚持向“新”而行,以国之所需校准方向,加强对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稳定支持,优化创新生态,深化产学研融合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着力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。 当前,我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,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,推动创新体系效能整体提升,势必会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乘数效应。2012年至2024年,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总量从1.03万亿元增加到3.61万亿元,研发强度从1.91%提升到2.68%。创新生态持续优化,助力重大原创技术持续涌现,量子科学、空间科学、铁基超导、合成生物学等基础领域集中突破,6G、人工智能、量子通信、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发展令人瞩目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,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”。着眼未来,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,集合精锐力量、汇集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,加快实现技术快速突破和市场快速应用,更好地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。
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。 科技成果本身不是现实生产力,只有及时运用到产业上,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,促进产业升级,持续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今日中国,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,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,一批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。截至目前,全国已培育认定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00个,近3年产值年均增速达13%,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。着眼未来,要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,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,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,加快培育更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构建起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人才新高地。 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、最积极的因素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。今年开年来,DeepSeek、人形机器人、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展示了中国创新的爆发力,这些现象级创新,看似横空出世的创新,背后离不开生态培育、政策助力,更离不开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日拱一卒、日积月累、同频共振的潜心奋斗。科技事业需要代代传承,唯有薪火相传才能接续发展,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一线涌现出来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。着眼未来,要紧紧围绕创新人才集聚地这一核心功能定位,因地制宜,加快构建完善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,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,实行更加积极、更加开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,努力打造更多全球创新人才汇聚的新高地。